秋水芙蓉江上饮,怜渠无限风流,红牙低按小梁州。淡云拖急雨,依约见江楼。
最是采莲人似玉,相逢并著莲舟,唱歌归去水悠悠。清砧孤馆夜,明月太湖秋。
临江仙 · 赠余浩
介绍
《临江仙·赠余浩》是明朝诗人史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江上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余浩无限风流的赞赏和深情厚谊,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词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学者,博览群书,尤熟于史。淡于名利,隐居不仕,但能留心世务。巡抚王恕闻其名,数次向他请益,他陈述世务,均能切中时弊,王恕深服其才识。
创作背景: 《临江仙·赠余浩》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史鉴在江上饮酒并观赏秋水芙蓉的景象有关。当时,他在江上饮宴,欣赏着美丽的江景,感叹余浩的无限风流,因此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他的赞美之情。
诗词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赠余浩》原文如下:
秋水芙蓉江上饮,怜渠无限风流。
红牙低按小梁州。
澹云拖急雨,依约见江楼。
最是采莲人似玉,相逢并著莲舟。
唱歌归去水悠悠。
清砧孤馆夜,明月太湖秋。作品赏析:
- 意境美:《临江仙·赠余浩》展现了一幅秋日江上的优美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 情感真挚:诗中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作者对余浩深厚的友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 语言精炼:史鉴运用简练的语言,将秋天的江景和余浩的性格特点描绘得生动传神,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之中。
写作背景: 《临江仙·赠余浩》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史鉴游览江边,观赏秋水芙蓉时所触发的灵感。当时,他在江上饮酒,欣赏着美丽的江景,感叹余浩的无限风流,因此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他的赞美之情。
诗词注释: 这首词的拼音版可以在一些古典文学网站找到。其中“秋水芙蓉”形容秋水的清澈和荷花的美丽;“红牙低按小梁州”则描绘了音乐的美妙场景;“澹云拖急雨”则形象地表现了雨势的猛烈和江面的宽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江上图景,让人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作品评价: 《临江仙·赠余浩》作为一首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临江仙·赠余浩》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天江上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于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