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醉仙楼

百尺阑干接断崖,登临忘却在天涯。
交情老去年年别,秋色晴来处处佳。
松鼓翠涛惊燕雀,歌飘金缕落秦淮。
座中有客多才思,赋就登楼一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醉仙楼》是明代史谨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醉仙楼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感慨。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诗人简介
  • 史谨:明代著名诗人,字公谨,号吴门野樵。他的生平颇为传奇,曾因政治原因被贬至云南,后来在南京定居,并有《独醉亭诗集》等著作留世。
  1. 诗歌原文
    百尺阑干接断崖,登临忘却在天涯。交情老去年年别,秋色晴来处处佳。
    松鼓翠涛惊燕雀,歌飘金缕落秦淮。座中有客多才思,赋就登楼一怅怀。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登醉仙楼》通过“百尺阑干接断崖”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高耸入云、悬崖对峙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楼阁的雄伟与孤独。
  • 情感流露:诗中“交情老去年年别”,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友情的感伤,而“秋色晴来处处佳”则展现了秋天景色的美好。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松鼓翠涛惊燕雀”,使得自然景观生动起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完成于明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作品。
  • 作者经历:史谨一生历经坎坷,曾被贬谪,后在南京定居。这种个人经历可能也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1. 文化意义
  • 地域特色:醉仙楼位于南京,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其所在地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对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 诗歌价值:作为明代的代表性作品,《登醉仙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1. 读者共鸣
  • 情感共鸣:读者可能会在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引发共鸣。
  • 时代共鸣:这首诗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情感体验,使其成为跨越时间和文化的普遍话题,能够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1. 创作背景
  • 创作动机:诗人登楼远眺,可能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或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
  • 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背景可能促使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宣泄。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史谨的诗歌语言精炼,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 结构布局:《登醉仙楼》遵循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

《登醉仙楼》不仅是一首描写登楼所见景色的诗作,更是史谨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