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过石头城

今岁喜逢人日晴,老夫乘兴出郊行。
孤云作伴随藜杖,一路看山到石城。
烟草暗埋周顗恨,荒村犹负莫愁名。
蜀州刺史今何在,无复题诗慰客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日过石头城》是明代诗人史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人日这一天外出郊游的愉快心情。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
  • 史谨,字公谨,号吴门野樵。他生活在明代,原籍苏州府昆山。
  • 史谨在洪武年间被贬谪到云南,后因荐为应天府推官,迁至湘阴县丞。
  • 史谨罢官后侨居南京,性格高洁,喜吟咏和绘画,并建有独醉亭,生活颇为独立。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今岁喜逢人日晴,老夫乘兴出郊行。孤云作伴随藜杖,一路看山到石城。烟草暗埋周顗恨,荒村犹负莫愁名。蜀州刺史今何在,无复题诗慰客情。
  • 译文:今年恰逢人日晴朗,老夫兴致勃勃外出郊游。孤独的白云作为伴侣伴随着拐杖,一路欣赏山川美景直至石头城。烟草暗藏着周顗的遗憾,荒芜的村庄依然承载着莫愁的名字。现在的蜀州刺史是谁,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为客人赋诗安慰。
  1. 作品赏析
  • 此诗以人日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晴朗日子里独自出游的情景。
  • 首句“今岁喜逢人日晴”,表达了对这一特殊日子的珍视与喜悦之情,也预示着接下来行程的愉悦。
  • 第二句“老夫乘兴出郊行”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 第三四句“孤云作伴随藜杖,一路看山到石城”则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最后两句“烟草暗埋周顗恨,荒村犹负莫愁名”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人日过石头城》是史谨在其晚年时的作品,此时他已远离政治中心,隐居于南京。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可以推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当时社会相对安定,人们的心情较为愉悦。
  1. 艺术手法
  • 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
  • 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比喻,如“孤云作伴随藜杖”、“一路看山到石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感,如“烟草暗埋周顗恨”、“荒村犹负莫愁名”,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人日过石头城》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被视为史谨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 诗中通过对人日这一特定节日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 此诗在后世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被多次引用和评论。
  1.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从文学角度来看,《人日过石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 从社会意义上讲,此诗反映了明初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文人群体的心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人日过石头城》不仅是明代诗人史谨的一篇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