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寄公纶

秋来风雨积,竹径暝相催。
不见支机去,空传乞巧来。
遥闻作赋处,朝暮云阳台。
耿耿七襄夜,思君首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寄公纶》是明代伍瑞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该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传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七夕寄公纶》的作者是伍瑞隆。他出生于香山(今中山),字国开,号铁山,晚号鸠艾山人。伍瑞隆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曾获得解元和副榜等荣誉。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曾任河南大梁兵巡道、太仆寺正卿等职。
  2. 作品原文:秋来风雨积,竹径暝相催。不见支机去,空传乞巧来。遥闻作赋处,朝暮云阳台。耿耿七襄夜,思君首重回。
  3. 作品赏析:这首《七夕寄公纶》展现了伍瑞隆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的“秋来风雨积”描绘了一幅秋天天气阴沉、风雨交加的景象;“竹径暝相催”则表达了夜晚竹林小径被雨水打湿后的幽静与寂寥。而“不见支机去,空传乞巧来”两句则表达了对远行亲人的牵挂与期盼。最后,“遥闻作赋处,朝暮云阳台”以及“耿耿七襄夜,思君首重回”等词句,更是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及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了解《七夕寄公纶》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伍瑞隆:

  • 研究伍瑞隆的生平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的创作环境及其个人经历。
  • 分析伍瑞隆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元素,可以发现其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反映。
  • 探讨伍瑞隆与其他文人的交流互动,对于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七夕寄公纶》不仅是伍瑞隆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了解这部作品,不仅能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