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绝粒寄陶握山

一月不相见,三年当远行。
路难凭忍力,别久识交情。
绝粒惭僮仆,空函报友生。
谁怜桑扈病,风雨正霖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关中绝粒寄陶握山》是一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成鹫创作的五言律诗

成鹫,字南阜,号东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友谊及自然的独到理解。以下是对本诗的详细介绍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1. 诗歌原文
  • 一月不相见,三年当远行。
  • 路难凭忍力,别久识交情。
  • 绝粒惭僮仆,空函报友生。
  • 谁怜桑扈病,风雨正霖瓴。
  1. 诗歌背景
  • 成鹫通过描写自己与友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相聚与别离,深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
  • 诗中的“绝粒”指的是极端贫困,而“僮仆”通常指仆人,此处可能暗指因贫困而不得不依赖仆人。
  1. 艺术特点
  • 情感深沉:诗歌通过对个人困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路难凭忍力”、“谁怜桑扈病”等意象,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五言律诗的结构形式,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节奏感强,便于朗读和记忆。
  • 用韵得当:押韵的使用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读来更加悦耳动听。
  1. 社会价值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的人文精神。
  • 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于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人性的善良和友谊的思考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关中绝粒寄陶握山》不仅是成鹫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通过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向读者传递了关于生活、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