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晚望

凉飔送残暑,薄暮一登台。
天地无门户,秋声何处来。
白衣变苍狗,紫陌生黄埃。
翘首云边鹤,高飞独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秋晚望》是明末清初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意蕴,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凉飔送残暑,薄暮一登台,
    天地无门户,秋声何处来。
    白衣变苍狗,紫陌生黄埃。
    翘首云边鹤,高飞独不回。

  2. 诗歌内容解读

  • 凉飔送残暑:这句描绘了秋天初临时带来的凉爽微风,暗示着夏季的炎热逐渐退去,预示着秋季的到来。”凉飔”一词不仅传达了天气的变化,也带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 薄暮一登台:描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高处,观望远方的景象。这个行为象征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 天地无门户,秋声何处来: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指出自然界中的万物仿佛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秋天的声音似乎从何处飘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白衣变苍狗,紫陌生黄埃:形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白衣”可能代表纯洁或年轻,而”苍狗”则暗指衰老或世事的沧桑。”紫陌生黄埃”则可能是对四季更迭的生动比喻,暗含着岁月的痕迹和时间的无情。
  • 翘首云边鹤,高飞独不回:最后一句是对高洁、自由精神的象征,鹤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常常代表着超凡脱俗和高远的追求。”高飞独不回”则强调了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决心与毅力。
  1. 作者介绍
  • 成鹫(1637-1722),又名方颛恺,广东番禺人,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僧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学者,其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佛学等多个领域。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初秋晚望》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简洁的诗句,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的图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稍纵即逝的美丽之中。诗中的意象鲜明、对比强烈,如”白衣变苍狗”和”紫陌生黄埃”,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季节变迁的自然规律和人生百态。
  • 哲学思考: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的一次反思和总结,引导人们去思考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些作品不仅是文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也是他们与自然对话、与社会交流的方式。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1. 现代意义
  • 教育价值:在当今社会,诗歌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入思考。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可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 情感共鸣:许多古诗文都包含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这些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语言障碍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在阅读中找到慰藉、启示和力量。

《初秋晚望》不仅是一首诗篇,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更能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