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遇一株师

兵时曾此一维舟,重过园林续胜游。
八月芙蓉犹出水,六桥杨柳不胜秋。
湖光静漾花边日,塔势平分竹里楼。
自笑闲名埋未得,天涯相识有汤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西湖遇一株师》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成鹫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朝康熙十六年,当时成鹫因时世动荡而落发为僧。

《游西湖遇一株师》是成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以及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诗中“兵时曾此一维舟,重过园林续胜游”一句,反映了诗人在兵乱时期依然不忘游览风景、享受自然的逸兴;“八月芙蓉犹出水,六桥杨柳不胜秋”则描绘了杭州西湖的四季之美,特别是秋天的景色令人心醉。

成鹫作为一位著名遗民僧人,其生活经历也给这首诗增添了深刻的历史背景。他曾经住过会同县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以及肇庆鼎湖山庆云寺,这些地方不仅让他领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也让他有机会与众多名卿巨公交往。他的诗文深受《周易》影响,变化于《庄》《骚》,诗风在灵运(谢灵运)和陶渊明之间。

《游西湖遇一株师》不仅是成鹫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社会及个人心态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一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个体生命在动荡世界中的坚守与超脱。

《游西湖遇一株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个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在其中的生存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