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雨后观瀑

曾听樵僧说此奇,今游果尔弗吾欺。
百年忆眼观不足,七十二峰来悔迟。
喧寂解当同体处,身心方是得闲时。
一条白练从何去,惟有云岩静者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云洞雨后观瀑》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成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雨后天晴时分白云洞瀑布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悟和追求。下面将具体分析此诗:

  1. 作者简介
  • 成鹫(1637年-1719年),本姓方,字颛恺,后来出家为僧,法号光鹫或即山,晚年更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其父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由于时世动荡,成鹫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受十戒,成为著名的遗民僧人。其诗作在灵运、香山之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曾听樵僧说此奇,今游果尔弗吾欺。”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之前对白云洞瀑布只是耳闻而未曾亲眼目睹,而现在亲自游览后发现其确实神奇无比。
  • 原文:“百年忆眼观不足,七十二峰来悔迟。”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未能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感到遗憾,现在亲眼所见,深感不足。
  • 原文:“喧寂解当同体处,身心方是得閒时。”
    这句表明了作者认为只有在心身放松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大自然的喧嚣与宁静。
  • 原文:“一条白练从何去,惟有云岩静者知。”
    最后一句强调了自然的神秘莫测,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领悟到瀑布如白练般飞泻直下的奥妙。
  1. 诗歌赏析
  • 《白云洞雨后观瀑》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的“樵僧”与“七十二峰”等词汇增添了山水之间的神秘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 通过对“喧寂”与“同体”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整首诗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白云洞雨后观瀑》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更是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内心的深度思考和表达。通过欣赏这首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美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