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倚幽居耳目清,难消山色与溪声。
忍辜良晤长依寺,那得馀闲更入城。
野水渡牛微见迹,春风啼鸟不知名。
分明一幅诗中画,只恐僧繇邈不成。
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
介绍
《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是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以下是关于《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的介绍:
作者介绍:成鹫(1637-1722),字趾麟,别号东樵山人,广东番禺人。他的生平经历了从明末到清初的动荡时期,最终成为一位僧侶,其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成鹫不仅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也是一位学者,他的作品集《咸陟堂文集》和《诗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诗中的“初春偶成”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春日清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力。诗中的“寄泷中诸子”则暗示了诗人与远方朋友间的交流和情感联系。
诗歌原文:
莫倚幽居耳目清,
难消山色与溪声。
忍辜良晤长依寺,
那得馀閒更入城。
野水渡牛微见迹,
春风啼鸟不知名。
分明一幅诗中画,
只恐僧繇邈不成。诗歌赏析:《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如“山色”、“溪声”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充满生机的自然画面。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十分明显,如“忍辜良晤长依寺,那得馀閒更入城”,既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
文化影响:《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被后人传唱,更因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而被广泛研究和赞赏。这首诗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生活感悟和哲学思考。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当时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珍贵资料。
通过对《初春偶成寄泷中诸子》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及其艺术特点。这不仅有助于欣赏诗歌本身的魅力,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