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梦见醒来说,今日罗浮是昔渠。
在世可堪成孟浪,入山方解惜居诸。
高窗临树床头鸟,细石通泉屋角鱼。
旦夕到来观不足,依稀忘却八行书。
寄家山诸子
介绍
《寄家山诸子》是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困境时的感慨与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成鹫(1637-1719),俗姓方,字趾麟,号即山、光鹫,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因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1667)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居会同县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东林庵等地。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之往来。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
诗歌原文:《寄家山诸子·当时梦见醒来说,今日罗浮是昔渠。在世可堪成孟浪,入山方解惜居诸。高窗临树床头鸟,细石通泉屋角鱼。旦夕到来观不足,依稀忘却八行书。——《寄家山诸子》成鹫
诗的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世事变幻时的无奈与感慨。”当时梦见醒来说,今日罗浮是昔渠”,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现实的无奈接受。“在世可堪成孟浪,入山方解惜居诸”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高窗临树床头鸟,细石通泉屋角鱼”,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自然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宁静与超脱。“旦夕到来观不足,依稀忘却八行书”则透露出诗人对尘世的疏远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艺术特色:成鹫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在灵运、香山之间徘徊,既有南朝文学的华丽与繁复,又不失唐代诗歌的豪放与奔放。《寄家山诸子》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其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寄家山诸子》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体验的诗歌,更是成鹫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独特感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鹫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