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道中作

朝随飞鸟暮归鸦,野鹤闲云不定家。
万里黑风吹白浪,一双赤脚踏黄沙。
望山渐喜东林近,去国都忘北岭赊。
粥饭主人何处是,驱鸟遥指路三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成鹫的《万州道中作》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作,描绘了诗人在万州(今重庆市万盛区)行走过程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切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朝随飞鸟暮归鸦,野鹤閒云不定家。
    万里黑风吹白浪,一双赤脚踏黄沙。
    望山渐喜东林近,去国都忘北岭赊。
    粥饭主人何处是,驱鸟遥指路三叉。

  2. 诗歌背景

  • 成鹫,字趾麟,广东番禺人,明隆武时诸生,入清后为僧,号东樵山人。著有《咸陟堂文集》和《诗集》。
  • 《万州道中作》创作于明末清初,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1. 诗歌解析
  • 自然景观:诗中的“野鹤閒云不定家”、“万里黑风吹白浪”等句子,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万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 人文环境:诗人描述了“去国都忘北岭赊”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或故土的怀念和距离感。同时,“粥饭主人何处是,驱鸟遥指路三叉”则揭示了当地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1. 诗歌主题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 体现了诗人在异乡的迷茫与寻找归属感的过程。
  1. 艺术特色
  • 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一对赤脚踏黄沙”可能象征着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辛或孤独。
  • 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发共鸣。
  1. 社会影响
  • 《万州道中作》作为成鹫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文化价值
  • 该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也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
  • 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美学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万州道中作》不仅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经历的艺术瑰宝。通过深入解读和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明代晚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