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缘渐密世缘疏,敢望良朋远寄书。
地僻不知曾有雁,水清宁复叹无鱼。
梦回冷榻闻钟后,僧老空林落叶初。
一盏孤灯伴禅定,岂知人世有乘除。
寄山中诸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山中诸子》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成鹫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成鹫(1633-1719),本姓方氏,字即山,号光鹫;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他年仅十三岁便补诸生,其文学成就颇为卓越,作品包括《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等。
《寄山中诸子》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艺术特点在于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来传递情感与思想。首句“山缘渐密世缘疏”,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因远离而产生的疏远感。而“地僻不知曾有雁,水清宁复叹无鱼”,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既有对友人书信未达的遗憾,也有对世态人情变化的无奈。
在《寄山中诸子》中,成鹫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载体,将个人的感受投射到自然界中去,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远的意境。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于友情、孤独和生命的哲思。
《寄山中诸子》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深切思念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刻情感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