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寺

暂到殊方物色新,短衣长帔称文身。
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
箬叶编成夸皂盖,槛舆乘出比朱轮。
年来吾道荒凉甚,翻羡侏离礼拜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巴寺》是明末清初诗人成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民间信仰的尊重。以下对这首诗作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是当时著名的遗民僧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作品受到时世的影响,融合了《周易》与《庄》《骚》的精髓,在灵运和香山之间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在灵运、香山之间,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诗则在灵运、香山之间。他的诗歌在当时名卿巨公中广受欢迎,被认为其文源于《周易》并变化于《庄》《骚]。他八十五岁时圆寂于广州。
  2. 诗歌原文:《三巴寺》暂到殊方物色新,短衣长帔称文身。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箬叶编成夸皂盖,槛舆乘出比朱轮。年来吾道荒凉甚,翻羡侏离礼拜频。
  3. 诗歌鉴赏:《三巴寺》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暂到殊方,遇见了穿着短衣长帔、自称文身之人,他们都是三巴寺的人。诗人用“箬叶编成夸皂盖,槛舆乘出比朱轮”来描绘三巴寺的建筑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然而,诗人感叹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非常荒凉,甚至羡慕那些向佛磕头的侏离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社会景象。
  4. 文化背景:澳门是葡萄牙人在16世纪中期侵占中国南海地区后建立的一个贸易港口城市,因此,澳门的文化具有多元性,既有葡萄牙人的殖民文化影响,也有华人的传统文化底蕴。澳门笔会作为最主要的文学团体,其会刊《澳门笔汇》等期刊坚持出版,为澳门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澳门基金会和文化局开始编辑出版《年度澳门文学作品选》,每年检阅澳门的文学作品。
  5. 艺术特色:《三巴寺》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采用了五言七绝的形式进行创作。这种形式简洁明了,容易理解且易于流传。同时,该诗在押韵和结构上也十分讲究,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在艺术风格上,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社会景象。

《三巴寺》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理解。这首诗通过对三巴寺及其居民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