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洗厚光来韵

十日柴门九不开,红尘飞过又黄埃。
无心暂住何曾住,有约能来及早来。
留客晚添煨芋火,怀人频上钓鱼台。
世间不少攒眉者,惟许先生去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洗厚光来韵》是成鹫所作的诗歌。在文学的海洋里,每一首诗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烙印,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答洗厚光来韵》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其背景、创作意图与艺术成就都为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成鹫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明王朝的覆灭给许多知识分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鹫选择了出家为僧,以逃避现实的种种纷扰,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残酷,也体现了个体面对国家命运时的无奈与抗争。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抗议,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答洗厚光来韵》中的“世间不少攒眉者,惟许先生去复回”一句,不仅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在艺术表现上,成鹫的诗歌深受《周易》的影响,其文辞典雅,富有哲理,能够将深邃的思想与优美的语言完美结合。他的诗作在灵运(谢灵运)和香山(李白)之间游走,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底蕴与独到见解。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成鹫对古典文化的深厚积累,也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与创新。

成鹫的《答洗厚光来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心声。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其文学表达本身,更在于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心路历程。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和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