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有约晚思归,动处何曾与静违。
暂宿仙槎甜鹤梦,偶随星使别渔矶。
锦帆挂月潮初上,红树临风叶半飞。
李郭同舟吾岂敢,不妨云水有光辉。
舟中和张子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和张子白》是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
- 成鹫:字趾麟,俗姓方,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因时世苦乱于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他不仅工诗文,还是当时著名的遗民僧,与许多名卿巨公有往来。
- 诗歌原文
- 全文:名山有约晚思归,动处何曾与静违。暂宿仙槎甜鹤梦,偶随星使别渔矶。锦帆挂月潮初上,红树临风叶半飞。李郭同舟吾岂敢,不妨云水有光辉。
- 译文:名山有约定晚归家,处处行动未曾与静违。暂且寄宿仙船如梦般,偶尔跟随星使别离渔矶。锦帆挂月潮水初上涨,红树随风叶子半飞舞。我与李郭共坐一舟行,怎能害怕云水有光辉。
- 主题思想
- 归隐与超然:诗中的“名山有约晚思归”、“动处何曾与静违”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以修身养性。
- 逍遥自在:通过“暂宿仙槎甜鹤梦”和“锦帆挂月潮初上”,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仿佛在梦中与神仙共舞。
-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作为象征,如“锦帆挂月潮初上”和“红树临风叶半飞”,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 对比衬托:通过对动与静、快与慢的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如“暂宿仙槎甜鹤梦”与“偶随星使别渔矶”,一动一静之间展现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 文学价值及影响
- 风格特点:成鹫的诗歌在灵运、香山之间,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其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貌。
- 后世评价:成鹫的诗作在当时广受好评,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明末清初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舟中和张子白》不仅是成鹫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成鹫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