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晚望嵩台

嵩台旧路昔曾经,回首山川入渺溟。
雨过停舟动高兴,白云飞去数峰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晴晚望嵩台”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描绘了初夏雨后,诗人眺望原野时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及农民们抓住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垂柳覆茅屋,疏林作高岫。
    云归山不动,草长烟外口。
    远树带行客,近田隔两丘。

  2. 诗歌鉴赏

  • 新晴原野旷:描述了经过雨水洗涤后的广阔原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清新、明净的感受。
  • 极目无氛垢: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视线所及之处没有一丝尘埃,空气清新透明。
  • 垂柳覆茅屋:通过描写垂柳覆盖在茅屋之上,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疏林作高岫:描述了疏落的树林仿佛山峰一般高耸入云,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云归山不动:描绘了山中的云彩仿佛与山体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
  • 草长烟外口:表现了草的生长从远方开始,直至视线所及之处,形成了一种绵延不绝的视觉效果。
  • 远树带行客:远处的树木伴随着行旅之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 近田隔两丘:近处的田地被两座小山所隔,形成了一幅动静相结合的画面。
  1. 文化背景
  • 《新晴野望》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该诗通过对初夏雨后田野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
  •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而《新晴野望》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艺术手法
  • 王维在《新晴野望》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化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田园世界。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新晴”、“极目”、“云归山不动”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态美。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王维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1. 主题思想
  • 《新晴野望》通过描绘初夏雨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尊重,以及对劳动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 整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追求自然、简朴生活的理想。
  1. 历史价值
  • 《新晴野望》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同时,这首诗也为研究唐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环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现代影响
  • 虽然《新晴野望》诞生在唐代,但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依然能够跨越时空,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 当代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往往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美好,这首诗可以作为现代人心灵的一剂良药,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自然美景。
  •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新晴野望》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享受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王维的《新晴野望》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优美诗篇,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