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麾犹未脱蛮荒,造物无情日月忙。
贵筑此时旋使节,镇阳依旧寄行装。
心同漆室忧宗国,人忆并州是故乡。
儿女牵衣频借问,为谁添却满头霜。
至镇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镇远》是明代文学家祁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介绍《至镇远》之前,需要简单了解祁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至镇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明朝中后期的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历史见证。
祁顺(1434—1497),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天顺四年进士及第,曾历任兵部主事、郎中等职,后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他的一生虽仕途顺利,但始终秉持清廉自守的原则,不贪不腐。祁顺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反对贪腐,拒绝声色之奉,多次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因坚持原则而受到同僚敬重。
《至镇远》作为祁顺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如“贵筑此时旋使节”暗喻当时的使者频繁往来,以及“为谁添却满头霜”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岁月的无情。
《至镇远》的创作背景也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一环。在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祁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更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深深打动了读者,使《至镇远》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至镇远》是祁顺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对个人经历和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个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祁顺作为一个文人的社会责任和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