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扶桑树,蟠结沧海东。
两干连根株,散作金碧丛。
羲和蕴灵巧,分得造化功。
寻常出异茧,状与瓮盎同。
弥罗暨灵池,一见皆下风。
谁能拔其尤,置向文房中。
制成五色锦,上献蓬莱宫。
朝鲜途中杂咏
介绍
《朝鲜途中杂咏》为明代诗人祁顺所作,是一首展现诗人旅途见闻与心境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诗人在朝鲜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国家边疆的深切情感。
祁顺通过其诗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如《朝鲜途中杂咏·其二》中所述,“亭亭扶桑树,蟠结沧海东”,展现了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壮阔的自然风光,同时“羲和蕴灵巧,分得造化功”。这里提及的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帝驭者,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力量和造化之工。这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折射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领悟。
祁顺的诗作还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思考。例如,在《朝鲜途中杂咏·其一》中,诗人提到“使君事幽寻,到处一登眺”,表达了他在旅行过程中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中的“心闲眼界宽,忘却在边徼”,更是透露出诗人在远离京城的异国他乡,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是对物质环境的适应,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越和升华。
《朝鲜途中杂咏》中还蕴含着对国家边疆及民族情感的思考。在诗中,“遥望京师,归兴先飞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归国的愿望。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牵挂,更是对家国的深厚情感的体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力强盛却面临边疆危机。在这种背景下,祁顺的诗作无疑增添了一层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感。通过描绘朝鲜的自然风光,祁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文化心态和时代风貌。
《朝鲜途中杂咏》不仅是祁顺个人的旅行记,也是明代社会文化心态的缩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表达,祁顺成功地将个人体验与国家边疆、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审美追求。对于现代人而言,阅读这样一首古诗不仅能让人领略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