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挽卷为同寅罗时泰赋

阿翁节义梁鸿辈,而母贞风德耀贤。
北阙封章光死后,西涯文字述生前。
凤毛冠佩彤池上,马□松楸益水阡。
谁竖丰碑高数尺,道傍骑马看新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询问的是《双挽卷为同寅罗时泰赋》的相关信息。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信息:江源,字一原,号江村人,成化元年解元,五年进士,上饶知县,清讼狱,百姓感服。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请慎自将,且有文誉,侍讲王臣辈皆推重之。佥事江西,综理屯田水利,烛奸刷弊,不动声色。擢四川兵备副使,镇松潘,夷酋馈献,一无所受,守将亦敬其学。行居三载,廷议超擢,源蘧乞休归,优游泉石。卒年七十二。

  2. 作品原文:《阿翁节义梁鸿輩,而母貞風德耀賢。北闕封章光死後,西涯文字述生前。鳳毛冠佩彤池上,馬松楸益水阡。誰豎豐碑高數尺,道傍騎馬看新斠。》是明代江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3.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江源担任四川兵备副使期间,他因公正无私而受到当地百姓和将领的敬重。他在任职期间处理了夷酋馈献的问题,并严守纪律,不收取任何贿赂。这首诗是对罗时泰的赞誉,表达了对他清廉正直品质的赞美之情。

  4. 文学价值:《双挽卷为同寅罗时泰赋》作为明代江源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诗中通过对罗时泰的赞扬,传递出一种对正义和廉洁的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5.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气。

  6. 艺术特点:《双挽卷为同寅罗时泰赋》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双挽卷为同寅罗时泰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还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