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云中

行行匹马到云中,未及深秋便朔风。
镜里形容怕憔悴,客边衣服恐蒙戎。
不闻关塞有烽火,莫怪将军无战功。
目睹太平何以报,但歌既醉颂重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抵云中》是明代诗人江源创作的一首诗,其主题主要涉及边疆、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情感。该诗通过描绘将军在边疆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国家稳定的渴望

从艺术特色来看,《抵云中》的语言质朴而含蓄。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匹马”、“朔风”等自然景象,以及“镜里”、“衣服”等人物形象,这些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间接反映了边疆将领的内心世界。

从文化背景上讲,这首诗作于成化元年(1465年),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局面。江源作为一位官员,他的诗歌往往带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安定的赞誉。

从历史背景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处于明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源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边塞风情和边疆将士的生活,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抵云中》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

从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边疆将领对战争的无奈、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中“不闻关塞有烽火,莫怪将军无战功”一句,表达了即使身处战场也难有机会建功立业的无奈感;而“目睹太平何以报,但歌既醉颂重瞳”则透露出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抵云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深切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