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淑女向氏郎,年少结发从爷娘。
红丝牵幕归洞房,春风一见桃李芳。
良人赋命尺寸长,奄忽弃妾成沦亡。
绣帏割裂双鸳鸯,秦楼凤去遗孤凰。
愿随良人死不妨,夫柩在室姑在堂。
糟糠素食麻衣裳,重门一闭严风霜。
门外荆棘多豺狼,妾身安得如㹠羊。
口欲绝食姑乃防,截足断臂肢体伤。
此身未死忧未忘,此志一决愿已偿。
袖中白练夫所将,脱手系颈悬空梁。
精灵飘逐云飞扬,含笑已在良人旁。
天寒月黑夜未央,白日杲杲生昼光。
呜呼世有男子行,驰逐富贵声利场。
一朝事势逢更张,随流逐溷堕渺茫。
贤哉一女千男强,菊枯兰槁根蒂香。
金镌玉刻懿德彰,特立衰世扶纲常。
向烈妇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向烈妇歌》是诗人谢应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一名烈妇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女性贞烈与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与哀思。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诗人简介:谢应芳,字子兰,号归巢,武进(今江苏武进)人。他寓居青浦,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明代诗人。
诗歌原文: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深沉而真挚,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被夫家抛弃的烈妇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她原本是东沧的小家女,美丽而不施粉黛,却不幸被家族安排婚事,最终因夫婿背叛而遭受极大的家庭暴力与生命威胁。诗中“本是东沧小家女”和“本是东沧小家女”重复两次,凸显了她无辜受害的身份。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贞洁和顺从的要求,以及传统婚姻制度中的残酷一面。
艺术特色:《向烈妇歌》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这种体裁要求严格的音律和对仗,从而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凝练、有力。通过对细节的精细刻画,诗人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对比她的美貌与悲惨结局,强调了贞节烈妇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背后的不公。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末清初女性社会地位与贞节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
《向烈妇歌》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贞操的极端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