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住人间四十秋,乘云又作帝乡游。
紫宸有宠来丹诰,黄土无情瘗黑头。
共倚嫖姚终破敌,谁知李广不封侯。
白杨风起棠梨冷,地下英雄亦解愁。
挽国戚廖都阃之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国戚廖都阃之父》的文学魅力
朱诚泳的《挽国戚廖都閫之父》是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明代。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对国家忠良的哀悼,以及对英雄未得封侯的惋惜。
诗中的“少住人间四十秋,乘云又作帝乡游”描绘了诗人在人间度过了漫长的四十个年头,他像乘云般飞升到了天上,仿佛成了帝王的同伴。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紫宸有宠来丹诰,黄土无情瘗黑头”,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政治权力的渴望。紫宸,即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丹诰,即皇帝的诏书。这里象征着诗人渴望得到皇帝的青睐和重用。而“黄土无情瘗黑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未能获得封侯的无奈和悲哀。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的壮志未酬,也反映了他对忠诚与理想的坚持。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共倚嫖姚终破敌”,借用了古代名将项羽的故事,意在表达诗人希望英雄们能战胜困难,完成自己的壮志。而“谁知李广不封侯”,则巧妙地运用李广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
《挽国戚廖都閫之父》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慨,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朱诚泳的《挽国戚廖都閫之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