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秋官谢维章亚卿还朝

参相薇垣旧识荆,十年南北两驰情。
手持三尺来京国,人迓双旌入雍城。
紫极晓晴初日丽,金天秋静法星明。
扫除凶秽清关陕,从此奸邪梦亦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秋官谢维章亚卿还朝》是明代诗人朱诚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朱诚泳:字宾竹,号山阴,安徽凤阳人,明朝宗室,是明朝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他于弘治元年被继承封为秦王。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这首诗作创作于朱诚泳担任秋官(即中书舍人)期间,此时他应诏回京述职,与谢维章亚卿一同赴任。
  • 文学风格:朱诚泳作为一位明代文人,其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参相薇垣旧识荆,十年南北两驰情。手持三尺来京国,人迓双旌入雍城。紫极持晴初日丽,金天秋静法星明。扫除凶秽清关陕,从此奸邪梦亦惊。
  • 翻译:在宫中参拜时,我们曾共同度过许多时光,如今你即将离开,我送你回朝。手持文房四宝回到京城,人们热烈欢迎你进入雍城的皇宫。早晨晴朗的紫禁城,阳光明媚;秋季宁静的金天,星辰闪耀。清除了凶恶的小人,清关陕地区也变得安宁,从此奸邪之徒也会感到恐惧。
  1.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朱诚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以及对朋友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希望清除奸邪,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五言或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和谐而庄重的气氛。此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手持三尺来京国”象征着权力和责任的回归,“人迓双旌入雍城”则寓意着朋友的成功和荣耀。
  1. 历史影响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情感,也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体现了文人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教育意义: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更是一种精神财富的传承。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送秋官谢维章亚卿还朝》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时代背景和政治理想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