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笙曲

当年子晋学吹笙,学得丹山两凤鸣。
只愿凌风归碧落,不图代日恋周京。
一朝邂逅浮丘子,鹤驾飘摇羾元始。
阆风玄圃友群仙,万岁千秋终不死。
七月七日天下秋,分明返憩缑山头。
世人可望不可近,空有涕泗交横流。
吁嗟我亦子晋徒,曲终逸兴凌空虚。
尘寰谪限满千岁,相与翱翔游帝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吹笙曲》,又称李白《送别元丹丘》,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元丹丘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也体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其豪放洒脱、想象丰富而著称,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与元丹丘的关系:元丹丘是李白的一位好友,两人关系密切,元丹丘因应诏入京之事,与李白作别。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展示:《凤吹笙曲》是一首七言古诗。首句描绘了一个年轻的仙人的形象,紧接着描写了他的修炼生活,接着直抒对离别的感慨与伤感,最后精神又振拔起来,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离别。
  • 译文:这首诗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李白对元丹丘的惜别之情。
  1. 诗歌特点
  • 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他善于使用夸张、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在《凤吹笙曲》中,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仙人形象。
  • 情感表达:此诗不仅是对元丹丘应诏入京的送别之作,更深层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离去后的思念和不舍。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分离的无奈。通过对仙人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艺术手法:李白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想象力。尤其是对仙人的描述,展现了李白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凤吹笙曲》作为唐诗中的佳作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展现了李白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凤吹笙曲》不仅是一部表达诗人对朋友离别之情的经典作品,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李白作为“诗仙”的独特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