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昂见寄

家山不可望,南国暗旌旗。
怕读登楼赋,长吟伐木诗。
云低江树远,天阔海帆迟。
却忆同舟夜,何如载雪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伯昂见寄》是明代诗人朱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朱同为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大同,号朱陈村民、紫阳山樵。他不仅才华横溢,工于书画,而且还是位文武全才。在洪武中,他以科举之成绩官至礼部侍郎,其文才与武略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赏。
  1. 诗歌原文
    家山不可望,南国暗旌旗。
    怕读登楼赋,长吟伐木诗。
    云低江树远,天阔海帆迟。
    却忆同舟夜,何如载雪时。

  2. 诗意解析

  • 家山不可望,南国暗旌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乡山川的深深眷恋,同时暗寓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
  • 怕读登楼赋,长吟伐木诗: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心境变化。一方面畏惧高处不胜寒,另一方面又向往自然之美,通过反复吟咏古典诗文,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无限敬仰。
  • 云低江树远,天阔海帆迟:此景反映了诗人在宁静自然中找寻心灵慰藉的愿望,以及对于遥远而辽阔空间的无尽遐想。
  • 却忆同舟夜,何如载雪时:诗人通过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夜晚的回忆,反观当下的生活,对比出不同情境下的感慨。这种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旧之情。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次韵伯昂见寄》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象作为意象,如“家山”和“南国”等,这些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深沉的思绪和复杂的情感。

《次韵伯昂见寄》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自然颂歌,也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生命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