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陈秉初

欲写刍荛报所知,楚天云阔雁书迟。
扶倾已藉诸公力,侧席应劳圣主思。
旧俗难忘周社稷,危时空望汉旌旗。
投鞭何日逾天堑,晋拜元龙会有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同创作的《奉寄陈秉初》是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作品中,朱同表达了他对友人陈秉初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抱负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1. 作者简介:朱同,字大同,号朱陈村民,又号紫阳山樵,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出生于徽州府休宁,洪武年间考取了明经,后官至礼部侍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和艺术家。朱同的作品在当时广受赞誉,被后人传诵。
  2. 诗歌原文
  • 欲写刍荛报所知:这句意味着朱同想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同古代农民向朝廷报告自己的收获一样。
  • 楚天云阔雁书迟:描绘了一幅楚地天空辽阔,远方的书信传递缓慢的景象。
  • 扶倾已藉诸公力:表达了朱同借助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实现政治理想。
  • 侧席应劳圣主思:意味着朱同渴望有机会辅佐圣明的君主,为国家贡献力量。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和文化自信。朱同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朝廷,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关心和对政治改革的建议。
  • 诗中也体现了朱同的个人风格与时代背景的融合。作为一位具有文武双全才能的官员和艺术家,朱同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尝试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
  1. 艺术特色
  •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要求诗句数量固定,每句七个字,韵律严谨,结构紧凑。
  • 朱同的创作手法:朱同在《奉寄陈秉初》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1. 社会价值
  • 反映历史背景:通过朱同的诗歌,可以窥见明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心态。
  • 启示现代社会:朱同的作品对于现代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读者反响
  • 历代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展现了朱同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采。
  • 现代研究:当代学者和评论家继续深入研究朱同的生平和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奉寄陈秉初》不仅是朱同个人情感与志向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与之相符的精神寄托和实践路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