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手燕云将虎貔,双旌无奈朔风吹。
长城已坏班师日,天柱俄顷破虏时。
霜冷翠华终北狩,月寒宰木向南枝。
奸谀未死英雄尽,回首山河转夕曦。
吊岳武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岳武穆》是明朝诗人张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和情感上承载了深刻的内涵。
诗的作者张琦以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的深切同情著称。他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岳飞这位英雄悲剧命运的哀叹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时期的感慨。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使得《吊岳武穆》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史之作,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岳飞墓地的描述,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诗中“侵疆几复捲鲸鲵”一句,揭示了国家边疆屡遭侵犯、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直北山河忘故土,江南乌鹊作安栖”则表达了南宋末年人民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与无奈。这些诗句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绘,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如“皇天此日真难问,长剑何人得再提”等句子,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才,也体现了他对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吊岳武穆》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对于正义和忠诚的追求。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吊岳武穆》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它巧妙地运用意象和象征,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隐喻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命运。例如,“一抔还”一句,既点明了岳飞墓前的孤寂景象,也暗喻了英雄的英魂未能得到安息的遗憾。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吊岳武穆》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是对英雄岳飞的深深缅怀,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一种传递。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反复品读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