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诗

小时不识数,两手道十五。醉来学骑马,堕马亦不苦。
日暮狂歌草泽中,月出东墙那怕虎。一年两年复两年,短发萧萧鬓可数。
千重饥寒傍泰州,日出日没坐一楼。风帘不动杏花雨,冒雨冲花问客舟。
舟泊平沙天喜晴,谁家楼上踏歌声。探囊沽酒不尽醉,醉死溪山鬼亦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泰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晋代到宋元明清时期丰富的诗歌创作。下面将简要介绍《泰州诗》:

  1. 历史背景
  • 泰州,古称海陵,其名称在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变化。最早的称呼为“海阳”,而到了汉代,这一区域被命名为“海陵”,随后在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立的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至隋文帝开皇元年,这一区域被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又恢复为吴陵县,最终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格为泰州,从而确定了泰州的正式名称。
  1. 文化价值
  • 泰州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诗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左思的《窥东山之府,则瑰宝四溢》和李商隐的《烹葵》,以及陆游的《对食戏作》等名句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泰州自然景观及物产的高度赞誉。特别是范仲淹的诗句“君子不独乐”,与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涵,彰显了文人志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 除了赞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泰州诗中也不乏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郭西溪的《约813—约858》就表达了一种孤独、忧郁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泰州诗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这些诗作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慨等方式,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 左思的《窥东山之府,则瑰宝四溢》通过对东海山府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繁华富饶的地方景象;而李商隐的《烹葵》则通过简单的日常行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这些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泰州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及其变迁,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