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沈逸人不遇

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
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沈逸人不遇》是明代诗人吴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吴兆,字非熊,明代徽州府休宁人,他是一位文学家,以诗歌见长。他的一生颇为丰富,曾游历南京、武夷、匡庐和九华等名胜古迹。他在万历年间与郑应尼合作创作了杂剧《白练裙》,讽刺马湘兰。此后,他转向诗歌创作,与曹学佺等人结社,并有《金陵社集诗》流传。
  • 作品特色:吴兆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多反映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尽管他晚年客死新会,但他的作品却因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被后人传颂。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诗中“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描绘了诗人悠闲地寻找美好景致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而“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则描绘了书房内仍有未整理的书籍,主人尚未完全离开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细节的专注。
  1. 诗意解析
  • 意境营造:《访沈逸人不遇》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微妙的意境。诗中的“云水无心本不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态度,即顺其自然,不强求。而“枕畔残书犹自在”,则传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知识的重视。
  1. 主题思想
  • 隐逸之思:此诗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闲寻芳草到门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的愿望。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的“云水无心本不期”和“枕畔残书犹自在”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们分别代表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

《访沈逸人不遇》不仅体现了吴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和他的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吴兆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