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汪隐君道会

适渡丰溪水,隐隐松明山。
松色自幽映,溪声复潺湲。
主人尚高卧,童子启柴关。
眺听且延伫,落日半林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汪隐君道会》是明代吴兆的作品。该诗描述了诗人渡丰溪水,远望松明山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幽静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1. 诗歌原文
    适渡丰溪水,隐隐松明山。
    松色自幽映,溪声复潺湲。
    主人尚高卧,童子启柴关。
    眺听且延伫,落日半林间。

  2. 诗意解析

  • “适渡丰溪水,隐隐松明山。” 描述的是诗人沿着丰溪水前行,远处可见松明山,山影在水边若隐若现。
  • “松色自幽映,溪声复潺湲。” 强调了自然环境中的和谐美,山中的松树颜色在幽暗的环境中更显深邃,而溪水的流淌声也显得更加悠扬动听。
  • “主人尚高卧,童子启柴关。” 这里的主人可能是隐居在此的隐士,他正在悠闲地休息或修炼;而童子则在准备晚饭或清理柴火。
  • “眺听且延伫,落日半林间。” 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四周,听着风声和溪水的声音,享受着落日余晖洒满林间的景象。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景物。如“松色自幽映”,将松树比作一个害羞的少女,它的色彩在幽暗中更加迷人;“溪声复潺湲”则让溪水听起来像是一个温柔的低语。
  •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悠然”、“幽映”、“悄然”等,都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1. 情感表达
  • 通过描绘宁静的山林和清新的水景,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流动声,感受到山间的微风拂面,让人心生向往。
  1. 文化价值
  • 该诗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 在文学上,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了,语言精炼。同时,其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过汪隐君道会》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