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起坐

病首棱棱卧未便,坐临风露小堂前。
娟娟缺月初离海,隐隐明河欲亘天。
忧旱有诗歌倬彼,还家无计叹茫然。
夜深童子垂头处,独听城楼刻漏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是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夏夜时分南亭中静坐的情景。下面将从作品的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背景:陆游的这首诗作创作于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陆游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宋朝是一个政治相对清明但社会矛盾复杂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陆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既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展现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2. 内容:《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描绘了陆游在夏夜南亭中静坐时所见所感。诗中提到“风露青冥近九秋”,描绘了夜晚的凉意和秋天的气息。诗人脱下头巾,扶着拐杖,感受到冷飕飕的风,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接着,“曲阑影外巴山月,画角声中楚塞愁”则通过月光和角声,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的“巢燕并栖高栋稳,潜鱼时跃小池幽”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燕子在高高的屋梁上安家,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最后,“悠然坐待江城晓,红日将升碧雾浮”则是诗人在宁静的夜晚等待天明的惬意心情。
  3. 艺术特色:《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意象运用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巴山月”和“楚塞愁”不仅是实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同时,诗的语言简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展现了陆游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是陆游情感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此诗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故土的深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