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郡归来二十年,采芝斸药老林泉。
斑衣亦是山中相,野服真成河上仙。
驯鹤时看陪杖履,冥鸿久已破云烟。
嵩峰尚有王乔在,明月应来证太玄。
寿何封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何封君》是明代于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描述一位九十岁老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展示了其长寿和对生命的豁达态度。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寿何封君》是明代于慎行所作。于慎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艺术追求,还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他的生平经历复杂而丰富,曾因直言不讳批评权臣张居正而被贬,后虽复任但最终因政治原因再次被贬。这种曲折的政治生涯为《寿何封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邃的主题。
诗歌本身是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与表达。诗中描绘了一位九十岁老人的生动形象,通过“济南古有九十人”等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老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稀有地位。诗中“今翁算十复过九,我辞三祝翁许否”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长寿的赞叹,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通过对老人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例如,诗中提到的老人“方瞳绿发身著紫”,这不仅是对老人外貌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此外,诗中多次出现的“寿”字,强化了对老人寿命的赞美,同时寓意着对生命长久的祝愿。
《寿何封君》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生活状态,传递出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无论生命长短,都应该珍惜当下,活出真实自我。
《寿何封君》作为明代于慎行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而且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如对时间的尊重、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