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歌歇主恩深,袋系金鱼掌羽林。
半壁天南谁合烬,十年湘泽独行吟。
吴门未遂吹萧愿,黄土先摧裹革心。
惆怅知音人已远,断肠谁识伯牙琴。
哭大金吾张璩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大金吾张璩子”为明代诗人岑徵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岑征是明思宗崇祯年间的诸生,他在经历鼎革之乱后,弃儒从道,隐居西樵山。这首诗作表达了他对于友人张璩子的哀悼之情,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亡友的深切缅怀。
《哭大金吾张璩子·其一》的原文如下:
君今已矣!
我独何归?
恸哭苍天,
不闻人悲。
这首五言绝句以直白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好友张璩子的哀伤。首句“君今已矣”,表达了对朋友去世的悲痛,第二句“我独何归?”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第三、四句“恸哭苍天,不闻人悲”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悲痛情绪,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世间其他悲伤声音的忽视,凸显了个人情感上的极致表达。
岑征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情,还融入了一定的历史背景。诗中的“君今已矣”可能是指张璩子已经去世,而“我独何归?”则可能反映了诗人因友人去世而产生的生活方向和人生选择的变化。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哀叹,更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记录。
岑征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例如,诗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时代感。
岑征的《哭大金吾张璩子·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