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饮未终日,复为江海人。
愁知芳草远,闲觉白鸥亲。
独往听流水,馀生惜暮春。
明朝衣上泪,同作别时新。
江上别李祈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上别李祈年”是清代诗人何巩道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告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了对友人离去的哀愁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许。以下是具体分析:
作者简介:何巩道(生卒年不详),字振之,明代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初期,当时文人墨客普遍面临着国家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困境。何巩道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上,“江上别李祈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深刻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情感表达:何巩道在诗中写道“愁知芳草远,闲觉白鸥亲”,展现了他对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含蓄,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江上别李祈年”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离别与重逢的思考。诗中蕴含的是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这样的主题,何巩道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不仅是文人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和审美的重要载体。何巩道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文学才能,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江上别李祈年”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