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无人话有砧声,野烧痕高过水明。
一日景从何处去,十年心到此中生。
流星落地池光动,蜡烛移窗树影行。
惆怅漫漫歌白石,牛衣双泪向谁倾。
永夜同李祈年分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夜同李祈年分赋》是明代诗人何巩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永夜同李祈年分赋》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和丰富意象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作者简介:何巩道,明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入诗,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
诗歌原文:
巷无人话有砧声,野烧痕高过水明。
一日景从何处去,十年心到此中生。
流星落地池光动,蜡烛移窗树影行。
惆怅漫漫歌白石,牛衣双泪向谁倾。诗歌鉴赏:《永夜同李祈年分赋》通过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哀愁。诗中的“流星落地池光动”、“蜡烛移窗树影行”等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夜晚,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写作背景:何巩道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通过《永夜同李祈年分赋》这一作品,可以看出何巩道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代的思考。
艺术特色:《永夜同李祈年分赋》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野烧痕高过水明”、“流星落地池光动”,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对话。
《永夜同李祈年分赋》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朝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