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游不觉晚,山阁送馀晖。
鸣涧流随马,残霞落满衣。
天空看月小,山近见烟微。
客路有如此,行吟可当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耽游不觉晚,山阁送馀晖。
鸣涧流随马,残霞落满衣。
天空看月小,山近见烟微。
客路有如此,行吟可当归。
《庐山归道》是李孙宸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在庐山游览时所感受到的愉悦与宁静。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李孙宸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庐山归道》原文如下:
耽游不觉晚,
山阁送馀晖。
鸣涧流随马,
残霞落满衣。
天空看月小,
山近见烟微。
客路有如此,
行吟可当归。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秀美山川和独特文化氛围,还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庐山以其“雄、奇、险、秀”四绝著称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拥有众多的名刹古寺,如归宗寺、栖贤寺等,这些历史遗迹为庐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庐山归道》的创作背景也颇具特色,它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官场生活厌倦,渴望归隐自然的心态。李孙宸作为当时的进士,曾任教习庶吉士,后官至侍郎,但因不满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他选择辞官归隐,远离尘嚣,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他的这种追求,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均体现了古人对于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庐山归道》不仅是一首赞美庐山美景的诗歌,更是李孙宸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寄托。通过对庐山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由与平和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