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城春望

西来山势剧纵横,残雪流澌试火耕。
一径寒烟通古戍,几枝衰柳带春城。
弯弓月倚阑干上,结阵云扶睥睨行。
怪杀黄蛇鄜衍口,余腥犹染曼胡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鄜城春望》是明代诗人李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忧虑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下面将从作品背景、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简介
  • 作者简介:李维桢,号本宁,明朝湖广京山人,隆庆二年进士。曾历任编修、进修撰、陕西参议等职,后以布政使身份致仕,晚年归隐。李维桢的诗文声价在明代颇高,但多应酬之作,品格并不高。
  • 创作时间与地点:此诗创作于明代,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但可以推测其时正值明末社会动荡,国家危机四伏之际。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一:西来山势剧纵横,残雪流澌试火耕。
    描述的是西边来的山峰起伏连绵,残存的积雪在春风中融化,农民在尝试用火烧水来耕作。
  • 诗句二:一径寒烟通古戍,几枝衰柳带春城。
    通过描述一条穿过古戍的小路和几枝垂挂着柳条的杨柳,展现了春天来临后的宁静景象。
  • 诗句三:弯弓月倚阑干上,结阵云扶睥睨行。
    描绘了月亮挂在弓背上,映照着士兵巡逻的情景,以及云彩结成阵势,守护着城墙的景象。
  • 诗句四:怪杀黄蛇鄜衍口,余腥犹染曼胡缨。
    形容了黄蛇从鄜衍口出没的情景,暗示了某种不祥之兆,而曼胡缨(即古代战士所戴的头饰)上的余腥还隐约可见。
  1. 诗歌赏析
  • 自然描绘:诗歌中的山川河流、杨柳柳条、月夜行军等自然景物,都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入微的能力。
  • 人文关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中的“残雪流澌”与“国破山河在”,都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有对自己老迈无力的悲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明朝晚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和“国破山河在”等意象,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 政治环境:李维桢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起落,他曾在明代初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但后期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他的仕途经历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
  1. 艺术特色
  • 形式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遵循了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残雪流澌”、“弯弓月”、“黄蛇”、“曼胡缨”等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画面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 情感抒发:李维桢在《鄜城春望》中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景色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鄜城春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秀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赞美,还能够体会到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