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于生还乡

红槿花稀夜合残,行人千里问乡关。
客情偏在初秋里,旅梦频生半醉间。
细雨帆樯投极浦,孤村灯火隔前山。
西风无限沧洲意,欲采芙蓉愧未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于生还乡》是明朝李昌祺的作品,诗中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归途的祝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品简介与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李昌祺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作品原文:《送于生还乡》是一首五言古诗,其内容如下:“红槿花稀夜合残,行人千里问乡关。客情偏在初秋里,旅梦频生半醉间。细雨帆樯投极浦,孤村灯火隔前山。西风无限沧洲意,欲采芙蓉愧未闲。”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朋友归程的关切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解读:诗中的“红槿花稀夜合残”描绘了一个秋天黄昏的景象,红槿和夜合树已经稀疏,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行人千里问乡关”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他跨越千里去询问故乡的消息。“客情偏在初秋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淡淡的乡愁和对友人归途的祝福,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感慨。
  1. 艺术手法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红槿花、夜合残、孤村灯火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对比手法:通过对友人远行与自己留守两地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李昌祺的《送于生还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 现代价值:在今天,这首诗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对故乡的思念和个人的情感世界。
  1. 读者体验与评价
  • 审美体验: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 学术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李昌祺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传播与研究
  • 现代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这首诗也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欣赏到这首诗的美,并对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 学术研究:学者们对李昌祺及其诗歌的研究仍在继续。通过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意象、语言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送于生还乡》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故乡思念的诗歌,也是一部展现明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