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泽国逢长至,愁坐西堂日影移。
不见早梅宁对酒,为怜初雪漫题诗。
寒深关塞銮舆远,岁暮江城鼓角悲。
歧路薄游虚窃禄,晚云鸣雁益凄其。
辛巳至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辛巳至日》是明代诗人李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诗人介绍:李濂,字川甫,号嵩渚,是明代河南祥符人。他生于正德九年,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中,他曾担任过沔阳知州和同知宁波府等职,后来还升至山西佥事。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以博学多闻而著称于时。他的作品包括《理情赋》,并曾受到李梦阳的赏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李梦阳的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其持论偏颇。李濂在里居四十余年后去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历史的贡献。
诗歌内容:《辛巳至日》作为李濂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独特见解。这首诗通过描绘长至节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的“六年泽国逢长至,愁坐西堂日影移”反映了诗人在一个特定节日的忧郁情绪,而“不见早梅宁对酒,为怜初雪漫题诗”则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最后两句“寒深关塞銮舆远,岁暮江城鼓角悲”和“歧路薄游虚窃禄,晚云鸣雁益凄其”,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化价值:《辛巳至日》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记录。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辛巳至日》的赏析,可以感受到李濂作为一个文人的细腻情感和深邃思想。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