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海珠李忠简公祠

行祠筑傍蕊珠宫,砥柱狂澜障海东。
一代才猷光竹帛,千秋文藻陋雕虫。
丹心抗疏孤忠在,黑发还家大隐同。
祀典由来南国重,芳名谁复步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海珠李忠简公祠》是明代诗人李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晟,字孔阳,明山东濮州人。他成化五年进士,后授宜阳知县,升监察御史,喜谈兵。弘治年间边境告警,李晟转至都察院照磨,参与大同军事,后迁任郧阳同知。因非所愿上书直言,被当道所恶,遂归隐。他还有《经世通略》、《平戎兵式》等作品传世。
  1. 诗歌原文
    行祠筑傍蕊珠宫,砥柱狂澜障海东。
    一代才猷光竹帛,千秋文藻陋雕虫。
    丹心抗疏孤忠在,黑发还家大隐同。
    祀典由来南国重,芳名谁复步长风。

  2. 主题思想

  •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李忠简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李忠简公祠的描述,展现了李忠简公的崇高形象和伟大业绩,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1. 艺术手法
  •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李忠简公祠的美景和李忠简公的伟大事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比喻象征:诗人通过“砥柱狂澜”这一比喻,赞美了李忠简公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
  • 情感表达: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李忠简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1. 历史地位
  • 《谒海珠李忠简公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李忠简公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明朝时期文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关注和思考。
  1. 文学价值
  •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
  1. 文化影响
  • 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在研究明代文学时,都会提到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谒海珠李忠简公祠》作为一首描绘李忠简公祠及其背后历史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素养。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