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溪树好,翡翠散明珠。
若若万叶动,萧萧群响俱。
微风送馀沥,返照妒深濡。
浩荡恩波足,惟怜爨下枯。
溪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溪树》是明朝诗人沈周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作原文:
雨来溪树好,翡翠散明珠。
若若万叶动,萧萧群响俱。
微风送馀沥,返照妒深濡。
浩荡恩波足,惟怜爨下枯。作者简介:
沈周(约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代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吴门四大家”之一,与陈淳、文徵明、唐寅并称。沈周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文章得力于《左传》。他擅长画山水,取法宋元诸家,自成一家,为一代大师。诗作解析:
- 雨后景色的描绘:诗中的“雨来溪树好,翡翠散明珠”描绘了雨后的溪边树木,雨珠如同翡翠般闪烁,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 自然声响的捕捉:“若若万叶动,萧萧群响俱”则细腻地描述了雨后树叶摇曳的声音,以及周围环境如鸟鸣虫唧的和谐。
- 夕阳下的反思:“微风送馀沥,返照妒深濡”展现了晚霞映照下的景象,微风吹过带起水珠,夕阳的余晖使得一切都显得更加深邃。
- 自然的恩泽:“浩荡恩波足,惟怜爨下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贫瘠之地的怜悯。
- 文学价值
- 自然意象的运用:《溪树》中通过对雨后溪边的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 情感表达:诗中的抒情成分明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慨,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溪树》作为一首明代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世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