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室灯

已知光是幻,难道照非缘。
灭尽归何处,将残续有权。
分能千百影,聚亦往来烟。
此际原无着,聊凭膏火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室灯》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个层面,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到文化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李之世,字长,号鹤汀,新会东亭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早年有才华,擅长诗歌和书法,也从事绘画与云林山水的创作。晚年时,李之世选择辞官归隐,未久便因病退居。
  1. 创作背景
  • 诗作时期:《禅室灯》是李之世在晚年时期所作的诗作,反映了他在人生晚期对自然美景及禅宗哲学的感悟。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李之世的生活经历了从仕至隐的转变,这一转变可能促使他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禅宗的思想与审美情趣。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禅室灯》的原文如下:“可知禅灯是一种采用高丽窍石制成的石灯,窍内置灯油,因石质不同,光色各异,白者为月灯,红者为日灯。”
  • 译文为:这是一种用高丽石头制作的灯具,其中装有灯油,由于石头的不同材质,发出的光色也不同,白色的如同初升的月亮,而红色则像早晨的太阳。
  1. 艺术特色分析
  • 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李之世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来表达其情感和意境,例如“灭尽归何处”,“分能千百影”,这些句子通过简洁的词汇构建出一种朦胧美,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
  • 意象运用:诗中“此际原无著,聊凭膏火传”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通过对“禅室灯”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趣。
  1. 社会与文化意义
  • 禅宗哲学的反映:李之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禅宗哲学的一种体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寻找心灵的慰藉,而《禅室灯》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考与放松的空间。
  •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李之世的这首诗不仅保存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方式。

《禅室灯》不仅体现了李之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深入研究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无疑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