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藕

只向名花看画图,忽惊仙骨在泥涂。
轻同握雪愁先碎,细比餐冰听却无。
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
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与玉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赐藕》不是由林文俊所著,而是明代李东阳的作品。李东阳的这首诗《赐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惊喜与赞美,还通过对画中花与现实中藕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和无限敬仰。

《赐藕》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诗作。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诗中的“祗向名花看画图,忽惊仙骨在泥涂”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荷花与泥土之间微妙而真实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独到见解。

《赐藕》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诗中的“轻同握雪愁先碎,细比餐冰听却无”,通过对比画中花与现实中的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惊喜与赞美。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赐藕》是李东阳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然而,《赐藕》这样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珍惜文化传统,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赐藕》作为明代李东阳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审美享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美的文化价值,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