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丞相,眼欲穿。钱枢密,兴已翩。君有轻士心,臣有制命权。
命在我,不在天,明日拂衣游华山。
急流退
介绍
《急流退》是明代李东阳的作品,属于古典诗词。以下是对《急流退》的简要介绍:
作者简介: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是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生于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但寄籍京师,即现在北京市。天顺八年,李东阳进士及第,授编修,后累迁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弘治八年则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理内阁,参与机务。在朝为政五十年,执掌权柄十八载,其清节不渝,受到后人称颂。李东阳不仅文章典雅流丽,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工篆隶书,并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作品。
创作背景:李东阳的《急流退》创作于明朝中叶,当时国家政治形势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普遍关注时局变化,忧国忧民的情绪溢于言表。李东阳作为朝廷重臣,目睹朝政腐败、党争激烈,深感忧虑与无奈。他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愤之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作品原文:《急流退》原文如下:
吕丞相,眼欲穿;
钱枢密,兴已翩。
君有轻士心,臣有制命权。
命在我,不在天,明日拂衣游华山。艺术特色:李东阳的《急流退》在艺术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吕丞相,眼欲穿”暗喻朝政腐败,人心惶惶;而“钱枢密,兴已翩”则描绘了权臣飞扬跋扈、志得意满的情景。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形式,将吕丞相与钱枢密的对话融入其中,既揭示了他们的矛盾冲突,又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斗争和纷争。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急流退”、“华山”等,都富有深刻的寓意与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急流退》不仅是李东阳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急流退》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中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