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月入罗浮

星槎秋杪泛银河,千里罗浮一夕过。
独倚西风吹玉笛,碧空凉月万山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泛月入罗浮》是一首明·李时郁创作的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艺术特色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1. 作者简介
  • 作者:《泛月入罗浮》的作者是李时郁,他是一位南海人。
  • 时代背景:李时郁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这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
  • 生平事迹:关于李时郁的具体生平事迹,史料记载较少,仅知道他在世时是一名诸生,即受过正规教育,有一定的学识和修养。
  1. 诗歌原文
  • 星槎秋杪泛银河,千里罗浮一夕过。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坐星槎(一种传说中的飞行器)在秋天末节渡过天河的情景,从银河之畔飞至万里之外的地方。”秋杪”指的是秋季末尾,”泛银河”意味着穿越浩渺的银河,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向往。
  • 独倚西风吹玉笛,碧空凉月万山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独自倚立在西方吹奏玉笛的情境,而明月高悬,照亮了周围群山的轮廓。这里的”玉笛”象征着高雅与哀愁,而”碧空凉月”则描绘了一副清冷宁静的画面。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李时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而又幽美的世界。例如,”星槎秋杪泛银河”不仅描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也隐喻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 情感表达:诗中既有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于个人孤独感的抒发。李时郁可能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 文化内涵:《泛月入罗浮》中的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或忧伤的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夜空的主角,更是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泛月入罗浮》不仅作为一首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蕴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