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珠江

春水日夜绿,客兴正悠悠。挥袂犹未已,已在江中流。
江云漠漠连江树,花落莺啼不知处。舟子频催兰棹发,行人遥望梅榆关。
自叹孤云不系身,十年空守故园春。从今水石烟霞外,拼作东西南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发珠江》是明代诗人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

  1. 作者介绍:区大相,字用儒,号海目,是广东高明人。他善作文章,工诗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他在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掌制诰,并在翰院任职十五年。区大相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然而,他因不轻谒权贵而引避不前,最终调任南太仆寺丞,因病归隐。
  2. 原文及翻译:《初发珠江》的原文如下:
    芳菲已满目,
    洲渚复含情。
    别路千程始,
    离愁百念生。
    简书催远去,
    行役惮孤征。
    为问辞家屡,
    劳劳何所成。
    这首诗的翻译可以是这样的:“芳菲已经遍布四周,洲渚又充满情感。离别的道路千程开始,离愁百念生。简书催促我离开,行役让我畏惧孤独的旅程。为了询问我多次离家,为什么劳劳而无所得。”
  3.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 背景及写作目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离别家乡后所作,反映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以及离别时的无奈与伤感。

《初发珠江》不仅是区大相诗歌创作的佳作,更是研究明代文学和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更深入地了解明代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