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阻雨闻石门涧桥断水涌阻往东林

石门雨断桥,途阻虎溪遥。
仄想远公室,秋莲应尽飘。
愁猿吟雾里,落叶重林腰。
更有天池望,岩岩向碧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通寺阻雨闻石门涧桥断水涌阻往东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和书法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 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学卷气浓厚。
  1. 诗歌原文
    石门雨断桥,
    途阻虎溪遥。
    仄想远公室,
    秋莲应尽飘。
    愁猿吟雾里,
    落叶重林腰。
    更有天池望, 岩岩向碧霄。

  2. 诗句解析

  • “石门雨断桥”描绘了雨后石门涧的断桥景色,展现了一种清冷孤寂的美。
  • “途阻虎溪遥”表达了旅途中受阻于远方虎溪的情景,增添了旅途的不易。
  • “仄想远公室”中的“仄”可能是指诗人的某种心情或状态,而“远公室”则可能指的是一位高僧的住所,象征着超脱世俗的宁静。
  • “秋莲应尽飘”使用了秋天的元素,联想到莲花凋零,暗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 “愁猿吟雾里”形容了因雨雾笼罩而引发的忧愁,猿声哀鸣更增凄凉之感。
  • “落叶重林腰”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落叶堆积在森林之中的景象,给人以萧瑟之感。
  • “更有天池望,岩岩向碧霄”通过天池和碧霄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向往自由、超越尘世的愿望。
  1. 作品赏析
  • 此诗语言简洁凝练,情感真挚而深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 诗作结构紧凑,意象鲜明,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圆通寺阻雨闻石门涧桥断水涌阻往东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明朝中期,当时李梦阳身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
  • 作为一名复古派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坚守。
  •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旅行途中所写,通过对沿途风景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圆通寺阻雨闻石门涧桥断水涌阻往东林》不仅展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