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见月

忆在黄河草堂静,坐临秋月孤娟娟。
水门萧条向芦苇,石濑逶迤回舸船。
频干禄食去多阻,远望江湖情可怜。
传语鱼龙莫浪喜,抱珠今夜且须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秋见月》是一首由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和特点:

  1. 内容概述
  • 自然景象的描绘:词的上片从秋景入手,描写了黄河边的草堂在新秋之夜的宁静与美丽,水面、水门以及石濑等自然景观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 人物情感的体现:下片则转向对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期待与庆祝。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孤娟娟”的新月、“水门萧条”的芦苇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 情感的抒发: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苏轼展现了他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时局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既真挚又深沉。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的反映: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
  • 艺术成就的展示:此词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还展示了苏轼在诗词创作中的高超技巧。

《新秋见月》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也是苏轼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探讨该词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才华与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