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归黄山

万壑拥空岑,孤峰下夕阴。
马归松影没,人静月华深。
黄帝去已远,白云留至今。
鸣琴幽涧底,独夜老龙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客归黄山》是一首明代诗人沈一贯创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送别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沈一贯是明代浙江鄞县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 他的作品多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1. 诗歌原文
    万壑拥空岑,孤峰下夕阴。
    马归松影没,人静月华深。
    黄帝去已远,白云留至今。
    鸣琴幽涧底,独夜老龙吟。
  2. 诗歌赏析
  • 自然描绘:诗中“万壑拥空岑”描绘了黄山山谷众多,山峦重叠的景象,给人以壮阔之感。“孤峰下夕阴”则形容夕阳下的山峰,孤独而神秘。
  • 人文情怀:在“人静月华深”中,诗人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使人产生遐想,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鸣琴幽涧底”则通过琴声的悠扬,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哲理思考:最后两句“黄帝去已远,白云留至今”和“鸣琴幽涧底,独夜老龙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与自然恒常的思考。其中“独夜老龙吟”更是将自然界的声音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深度。
  1. 艺术特点
  • 意境创造:“万壑拥空岑”、“孤峰下夕阴”等句子都营造了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山谷之中。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选择,既符合诗歌的节奏,又能够传达丰富的意象。
  1. 历史价值
  • 文学研究: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也为后人研究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1. 教育价值
  • 审美教育: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环境教育:诗中的山水之美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现代意义
  • 旅游启示:黄山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这首诗可以作为游客游览黄山的灵感来源之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生活启示:诗中对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启示,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1. 创作背景
  • 创作年代:这首诗创作于明代,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创作地点:虽然具体地点没有明确指出,但考虑到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游览黄山时或因游览黄山而创作的。

《送客归黄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并富含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词,还能从中领悟到古人对自然的感悟以及人生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