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禽白头如老翁,一双相命复相从。
秋田无禾苦不饱,下上胡为荆棘中。
枯棘双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枯棘双禽”是一首由元代诗人贝琼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一对山鸟在枯树荆棘间的相依为命,以及它们在秋田中艰难生存的景象。
《枯棘双禽》的开篇“山禽白头如老翁,一双相命复相从”,通过使用“白头如老翁”这一形象比喻,传达了一种岁月沧桑、相伴相随的意味。这里的“白头如老翁”不仅形容了鸟类的外貌特征,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紧接着,“一双相命复相从”进一步强调了这对山鸟之间深厚的情感和默契,它们相互依靠,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艰辛。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互助精神的赞美。
“秋田无禾苦不饱,下上胡为荆棘中”,这两句诗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残酷与无常。在秋季的田野里,没有谷物可以填饱肚子,鸟儿不得不在荆棘丛生的地带寻找食物。这里的“无禾苦不饱”反映了自然界中食物资源的稀缺,而“下上胡为荆棘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与悲叹。通过这样的描绘,贝琼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也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挑战和困境。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枯棘双禽》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环境和生物生存状态的诗句,它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诗中的“山禽白头如老翁”和“双双相命复相从”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相依为命的颂扬。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人文精神和哲理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但贝琼的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个值得品读和传承的经典。
《枯棘双禽》作为元代诗人贝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艺术的窗口。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